2017-2018年,埃斯頓、遨博、珞石、“四大家族”等眾多廠商紛紛新建機器人生產基地,力求產能實現跨越式提升。新松機器人、拓斯達、埃斯頓等產能擴建項目在2018年密集投產,有望高效搶占正在爆發的國內市場。
國外企業紛紛在華建廠,國內企業腹背受敵
全球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通道,尤其是中國已經連續六年成為全球*大機器人市場,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廠商的布局。截至目前四大家族已全部在華投產,各個國外廠商也紛紛和當地政府進行產業園區合作,而避開關稅、降低人工之后,這些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將會直接導致其產品價格的下降。這無疑將增加國產機器人品牌的壓力。當然,更加緊密的聯系也會帶來國外的先進技術、人才、管理經驗、落地經驗等。面對外資企業在國內的布局,國產品牌也不甘示弱,不斷有企業號稱要釋放萬臺以上的產量。不論是國際廠商還是國內企業,在產能擴張上的大力投入無一都表明了對未來市場的看好。

國內企業競爭優勢不足,但是國產化替代依然是行業發展的主要邏輯
由于我國機器人市場仍然以外資品牌為主,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比較薄弱,面臨國內如此巨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,卻沒有一個國內企業參與市場中,分享市場規模不斷擴張帶來的紅利。對比不同國內廠商的銷售情況,市場表現較好的國內廠商分別是埃夫特、埃斯頓、眾為興、廣州啟帆、新松和新時達,相較其他本土廠商,這廠商起步較早,目前都已具備一定規模和技術實力。

業界比較公認的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中較強的: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新松)、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埃斯頓)、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埃夫特)、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新時達)、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廣州數控)的相關數據列示如下。

表中未列入富士康、格力電器、美的集團三個制造業巨頭。格力電器旗下全資子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現有1200名員工,主要從事機器人本體制造、組裝、減速器生產,月產能150臺,內需約1600臺。目前,富士康自主研發的Foxbot機器人在其工廠內部實現規模應用;2017年,富士康山西晉城機器人工廠年產能達1萬臺,累計生產4萬臺,成為國內*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。2017年,美的集團出價40億歐元收購KUKA,進入機器人領域。